自去年9月1日义务教育阶段三科统编教材投入使用,与教材涉及的辩论就此起彼伏,仍然没停歇过。比如“卫青、霍去病为什么从历史教科书中消失了”“小学一年级为什么要先学识字后学拼音”“古诗文篇目减少否减少了学生开销”…… 近日,教育部涉及负责人和教材撰写的多名专家拒绝接受了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独家专访,在答疑解惑的同时,引领人们对教材有更为理性的思维。 为什么教材一点“风吹草动”都会成热议焦点? 众所周知,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培育学生的最重要载体,国家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的目标都在课程教材中集中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历年来对中小学教材的建设非常重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教材建设做出了一系列最重要命令,并且明确提出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要完善国家教材制度,于去年7月4日正式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的组织了一流专家展开教材的撰写。据教育部涉及负责人讲解,三科教材“重新组建了140多人的可观撰写团队,主编领衔,集体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