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12月13日,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公开发表的《这块屏幕有可能改变命运》(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12月12日公开发表,原为题《教育的水平线》)一文在社会上引发较小反响。19日,冰点周刊再度刊登专访及观点,更加全面、更加深层次的还原成探究这一报导。实地走访,《这块屏幕有可能改变命运》靠谱吗?直播教学这块“屏幕”火了 社会的理性辩论更火了那些没被屏幕照亮的年轻人刁云霞四川宜宾低县中学 2003年入学读书网络直播班应当是我这辈子最愧疚的一件事了,让我从一名尖子生变为了学渣。我在我们当时的高中是第一批读书网络直播班的。上高中之前,我听闻学校花上了30万元筹办这个班,听得的是成都七中的课。成都七中是神话级的学校,很多人都想要上,但也不是想要上都能上的。学校进了两个网络班,一个是重点班,一个是普通班,重点班是成绩很好的同学。我当时成绩还不俗,但是重点班划线是529分,我录了519分,所以就入了普通班。进班的时候是全班第二。网络班虽然分配到各科有老师,但老师不管我们,放学和温习常常不来。老师指出学生成绩优劣都与他牵涉到,是远端老师的功劳,没过于多的责任感。很多人自制力很差,这种放学方式也适应环境没法。放学是很无趣的事情,窗帘纳着,静悄悄的,同学们都盯着一个屏幕,很更容易睡觉,而且也很难跟上成都七中的节奏。那边的老师有可能花上一节课的时间谈竞赛的数学和物理题目,这远超过中考的范畴,对我们来说那节课就是白上。我印象深达的场景就是课堂上睡觉推倒一大片——不是我们想睡,而是显然没有听不懂。没睡的就自己做到题整天。有一次所有远端学校和成都七中一起考试名列,我们也没兴趣看,当真都是很后面。最后我们都麻木了,怎么横跨得过去呢?我们班有一个同学和成都七中本部班的一个同学是初中同学,我们才告诉即使他们成绩很好了,家里也是有请求家教的。对于我们小县城来说,每家请求一个家教是不现实的。我们班最后中考很差,就只有一个同学上了三本,分数下来后也想去上。我常常作梦,梦中返回了刚刚入高中的时候,找到读书了直播班,大哭着四处去找老师换班。当时是冲着好的资源才去读书的,成绩也较为好,是抱着一点期望的,最后读书了个专科。这篇文章引发相当大的震撼,很多人评论也指出这种模式好,我实在很怪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