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照观研天下公布《2018年中国银行行业分析报告-市场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预测》 参照观研天下公布《2018年中国银行行业分析报告-市场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预测》 随着资管新规落地,银行保本理财产品渐渐“退场”已成定局。在此情况下,作为保本财经的替代方式之一,结构性存款沦为“新宠”。 所谓结构性存款,也称为收益电子货币产品,是在普通存款的基础上映射金融派生工具(还包括但不仅限于远期、掉期、期权或期货等),将投资收益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商品价格、信用、指数及其他金融类或非金融类标的物挂勾的具备一定风险的金融产品。 今年以来,随着资管新规的烘烤与落地,银行保本财经渐渐衰退。为对冲金融监管的冲击,结构性存款沦为不少银行热门的“替代品”之一,规模呈圆形爆发式快速增长。 以中资全国性4家大型银行(工农中建)为事例,据央行近期数据,2017年全年,4家银行的结构性存款追加规模减少了1965.72亿元,至14390.36亿元。到了2018年,结构性存款规模更进一步扩展,截至2018年3月末,上述4家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近2万亿元。换言之,仅有2018年第一季度,结构性存款规模追加高达5564.19亿元,近超强去年。 但规模愈演愈烈的背后,问题也随之而来。近日,《国际金融报》记者在探访沪上银行时找到,不少结构性存款产品依旧在“刚性兑付”上下功夫,不存在“假结构”现象。 据理解,银行在结构性存款的设计方面有充份的自主性,可以在行权条件、利率设计等方面灵活性自由选择,而所谓“假结构”即反映在产品的设计上,将要结构性存款产品设计成嵌入单向控发行权的高息产品。 以某银行330天挂勾SHIBOR利率的结构性存款为事例,根据产品说明书,在仔细观察期内,若3个月SHIBOR值在本产品整个仔细观察期内皆大于相等15%,则投资者将取得的最低年化收益率为5.2%;若3个月SHIBOR值在本产品观察期大于相等15%的工作日天数为12天,则投资者将取得的最低年化收益率2.6%。